在中国,从你出生那天起,就决定了你是哪儿的人,这就是延续了上千年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限制人口流动,便于国家对人口进行管理,虽然历经变迁后不断在发生改变,还是作为中国特色保留了下来。
直到几十年前,中国的户籍制度仍然决定着你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点,甚至会影响子女的求学等,没有户籍,你就是黑户,简直寸步难行,如今户籍制度的作用虽然有所弱化,不再决定就业,但是对退休工资的发放和上学等仍然有着决定性作用。例如档案的存放国家就明确规定原则上要存放在户籍所在地的人才中心。
那么,户口和档案必须一起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户口和档案具体来说并不是一回事,一般是在在一个地方,但也有不在一个地方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这几个原因。第一,没有办理户籍迁移。第二,有档案存放权的工作单位不再户籍地。
第一、没有办理户籍迁移
学生考入大学后,会把户籍迁移到就读的学校,毕业时可以前往入户的工作地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如:拆迁地段的户口决定着拆迁款项的发放,农村户口更是决定着土地的分配等,有些毕业生在校读书时一直把户籍迁移到学校,毕业时就不存在迁回户籍的情况;有些把户籍迁移到学校的毕业生也并不打算把户籍迁往异地的工作地点,而是迁回了原籍。
但是档案从高中开始就记录在册了,录取的大学通过录取时对合格的学生进行提档,高中档案就自动就转到了就读的高校,并且延续到大学毕业,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档案,另外,毕业时没有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还可以把档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存放在学校,毕业时没有把档案移交到户籍所在地的人才中心,这时档案和户籍就不在一个地点。
第二、有档案存放权的工作单位不在户籍地
有些毕业生通过异地应聘等方式,应聘到不在户籍地、但是有档案保管权的单位工作,为了便于记录员工的档案,单位会通过调档手续把员工的档案从户籍地调到本单位进行存放,但是,并不解决员工的入户问题,这时候,户口和档案也不再同一个地点。
搞清楚了户籍和档案的关系,就会明白户口和档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些时候这两个东西是不一定在一起的。
本文【户口和档案必须在一起吗?】由作者:原宿 原创发布于档案存放机构网,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